醫學護理科是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理論為基礎的研究維護、促進、恢復人類健康的護理理論、知識、技能及其發展規律的綜合性應用科學。是醫學科學中的一門獨立學科。護理學包含了自然科學,如生物學、物理學、化學、解剖學、生理學等知識。護理論文主要掌握技能,要求實踐,動手能力也要好。
自寫護理論文要求學習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醫學基礎、預防保健的基本理論知識,了解各國醫學古典,受到護理學的基本理論、基本知識和臨床護理技能的基本訓練,具有對服務對象實施整體護理及社區健康服務的基本能力。
中國護理學
1.中國古代護理學
早期的中醫藥學與護理學密不可分,“三分治,七分養”,是我國古代對醫學與護理學的關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。中醫把人體看成作是統一的有機體,并把人的健康與內在心理狀態和外在生活環境緊密聯系起來。中醫藥學為護理學的起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技術基礎。
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記載了十幾種疾病和處理方法。西周時期醫學分科更細,反映了診療活動。提出觀察體溫。面色等護理活動。春秋戰國時期醫學發展迅速,名醫扁鵲總結出“望、聞、問、切”的診病方法;針灸、湯藥、熱敷的治病方法。秦漢時期《黃帝內經》闡述了許多生理、病理現象,治療和護理原則。
東漢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總結了藥物灌腸術、舌下給藥法、胸外心臟按壓術、人工呼吸和急救護理等醫護措施。名醫華佗提倡強身健體、預防疾病的方針和措施,古醫書中記載了導尿術、灌腸術。隋唐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提出“凡衣服、巾、櫛、枕、鏡不宜與人同之”的預防、隔離觀點。宋代記載了口腔護理的重要性;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是重要的醫藥學論著;明清時期記載了蒸汽消毒衣物、焚燒艾葉、噴灑雄黃酒等方法消毒空氣。